出伏养生有讲究 谨记“五不做”
8月20日,出伏。这意味着一年中最难熬的酷暑时段终于要过去了。炎热渐消,整体气温也将下降,区科协科普讲师团讲师、区中医院杭州南站医疗点负责人叶美燕提醒,这个时节,由于温度波动频繁,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很大,有“五不做”要谨记。
从出伏到秋分节气这30多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大且频繁的时期。这段时间,一天中的昼夜温差逐渐拉大,俗话说,“早上冷飕飕,中午热死牛。”但是往往在处暑尾声,人们会再次感受高温天气,也就是传说中的“秋老虎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出伏之后,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。气候逐渐干燥,气温波动较大,昼夜温差加大,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肠胃炎、感冒、心脑血管疾病等。此时,养生防护成为关键,这5件事不要做——
一是,不要太早晨练。出伏后的初秋时节,温差逐渐加大。有些人清晨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,此时身体容易受寒冷的刺激,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,从而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。
二是,不要喝水太少。出伏后,出现高温天气的时候依旧不少,身体水分大量蒸发,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。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版),一般每天喝水1500-1700毫升,秋季干燥可适当增加,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,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,可降低血液黏稠度,预防血栓形成。
三是,不要过度贪凉。出伏后,早晚比较凉快,应注意保暖,及时增添衣服。早晚穿衣护好脖子、后背、脚部,因为这些部位都是血管丰富的地方,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,引发危险。
四是,不要整夜开空调。出伏后,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,即使要开最好定时,以免半夜时空调的阴气与外界的寒气入侵人体内脏、经络和骨关节,引起感冒、腹泻、颈肩腰腿痛、关节疼痛等症状。
五是,不要睡得太晚。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,也就是常说的“秋乏”。为了缓解“秋乏”,需要睡得早一点,一般晚上十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。早睡早起,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,或者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。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容易出现血压不稳,引发心血管疾病。
出伏后该如何养生?建议多润燥,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银耳、百合、蜂蜜、海带、芹菜、洋葱、香蕉、苹果、梨、萝卜、冬瓜、菠菜、豆类等。
少辛辣。韭菜、葱、姜、蒜、辣椒、烈性酒等辛辣食物以及羊肉等性热之物最好少吃。西瓜、冰激凌等寒凉食物也要减少,以免损伤脾胃。
多喝水。预防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,晚上喝点蜂蜜水,有助于润肺祛燥,还可以防止因秋燥引起的便秘。
少吃瓜。出伏后,像西瓜等寒凉食物要减少食用,以免损伤脾胃。
多热身。秋季锻炼应以慢运动为主,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,最好选择平缓轻松、出汗较少的运动,如打太极拳、步行等。锻炼时,要先热身再开练,以免导致肌肉、韧带损伤。
别乱补。出伏后,天气逐渐凉爽,人的食欲也逐渐恢复。此时正是人们进补的好时机,既可以弥补苦夏后身体的损失,又可以为入冬抗寒做好准备。秋季进补要以滋阴润燥、养胃健脾的食物为主,注意荤素搭配,营养全面,切忌暴饮暴食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