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讯息:鹤壁:推进粮食高产创建 提高种粮科技含量
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提高种粮科技含量
——我市种植业规模化、专业化发展让农民得实惠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【鹤壁新闻网讯-鹤报融媒体记者 温豫敏】8月26日一大早,浚县卫溪街道小傅庄种粮大户傅太华习惯性地踱到自家地头。田里的玉米已一人多高,清风拂过,簌簌作响。傅太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:“再有一个多月就能收了,瞧这长势,又是一个丰收年!”
好政策提振农民积极性
傅太华今年56岁。我市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以来,他以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的形式,承包了周边村民的500多亩土地。
这些年,乘着粮食高产创建的东风,踏实肯干的老傅挣了些钱:“小麦加上玉米,一亩地一年收入2000多块钱,刨去开支净落四五百块钱。500多亩地呢,你算算!”
2017年,我市在成功创建国家粮食高产试点市的基础上,全面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市创建工作。老傅响应号召,选种了优质强筋麦种“丰德存5号”,不但产量稳定,价格上也有优势,一斤要比普通小麦贵2角钱,用老傅自己的话说,“产量有保证,价格有优势,还有专家技术指导,收成一年比一年好”。
今年夏粮,老傅同样种的是“丰德存5号”。不过,受倒春寒的影响,地里收成并不太好,但是老傅的种粮积极性一点儿也没受影响:“这种情况又不常见,30年才能遇着一回。再说,政府还给我们投了农业保险,受灾减产的损失,保险公司也会赔一部分钱。”
“没有农民的种粮积极性,就没有粮油的绿色高质高效。强调粮食绿色安全,首先要让种粮的农民得到实惠。”市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刘斌介绍,近两年,随着国家农村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,针对农业农村的各项补贴越来越多,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。2018年,我市仅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便达到了1.3亿元,目前已经全部发放到位。
此外,据统计,去年我市农机购置累计补贴资金2329万元,受益农户3492户,补贴购置农机具3523台(套)。
好收成不靠运气靠科技
2011年成立的浚县国兵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,现已发展入社农户60余户,流转土地2020亩,通过集中统一采购、统一管理等增产节支手段,农民每亩地每年可增收100余元。
“通过土地流转,土地利用率提高了,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了。”合作社创办人熊秀杰认为,规模化种粮是大势所趋,“单打独斗种地的确不划算。国家鼓励种粮,只要形成规模,种粮挣钱是最稳当的。”
像“国兵”这样的专业合作社,目前我市已有1140家,另有家庭农场160家。自我市整市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以来,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托管、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,带动土地流转40万亩,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种植业规模化、专业化发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国兵合作社的2020亩地,全部在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内。
什么是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?
市农技中心副主任毕桃付介绍:“就是将农业综合开发、农田电网建设等涉农项目集中向示范区投放,形成田地平整肥沃、灌排设施完善、农机装备齐全、技术集成到位、生产管理现代、优质高产高效、绿色生态安全的粮田标准。”
看似平常无奇的示范区大田里,大量无形的数据在快速传输。地面上,星陆双基陆地监测站不间断地采集着各类农业数据;天上,气象卫星同步扫描传输数据。而大田里,天上和地下的数据不间断地进行交换,地表温度、土壤水分、叶面积指数实时监测,实现了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全区域农情信息的实时化、数字化、可视化。
先进农技手段对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的贡献显而易见。据调查,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内,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应用率在95%以上,平均每亩减少化肥用量10公斤、种子用量3至5公斤、农药投入1至2元、人员1名,每亩合计减少直接成本40至50元。
2017年,经省农业厅专家组验收,我市30万亩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574.8公斤;25万亩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744公斤;5万亩花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403.8公斤,辐射区平均亩产389.8公斤。
2018年,我市在浚县、淇县、淇滨区创建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60万亩。6月3日,省验收专家组在项目区随机抽取9个样点,平均亩产为552.2公斤。这样的产量,在豫北乃至整个河南都是数一数二的。
毕桃付表示,从2012年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,到去年开始组织实施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,都是为了让农民得到实惠。下一步,我市将继续提升创建水平,确保实现小麦、玉米、花生创建面积今年分别达到60万亩、50万亩、15万亩;进一步突出技术集成创新,分品种、分区域对农作物制定技术管理标准,指导农户开展田间管理;以“三品一标”认证为重点,打造鹤壁农业区域品牌、企业品牌、产品品牌;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,对其购置大型、智能农业机械加大补贴力度,壮大其发展能力。
关键词: